——合肥十中教科研工作汇报
多年来,合肥十中着眼于内涵式发展,立足校情,以观念为先导,以创新为主线,教研工作求真务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教科研意义何在?十中人认为它在于“三个需要”:适应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实际,提升质量、办学品位的需要;与时俱进,消除职业倦怠的需要。
一、观念先导:
每年举办一届教学论坛,要求人人撰稿参与。论坛上,不同观点激烈碰撞,智慧火花精彩纷呈。集思广益,自我教育,因势利导,确立了主导观念的地位。
请看各届教学论坛的主题: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教研文化
·新课程·新形势·新举措
·我与新课程
·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研究学生
·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体验职业幸福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我们每年有计划安排各组老师到省内名校参观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划拨专用经费,用于老师个人订阅专业报刊,加强理论学习。
这些举措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为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2009年获得合肥市新课改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六年获得合肥市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二等奖。
二、立足校情:
教科研,研究什么才有实效?
我们的理解是研究本校“问题”!及时梳理、研究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分科评教时我们发现,尽管老师们的教学普遍得到学生认可,但是“教学手段”“学生理解”等项得分都低于均分。经过分析,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举办教学开放周
“同课异构”是开放周的主要内容,校内外老师就同一课题登台献技。我们把开放周活动上挂合肥教研网,开放观摩,自由评课,学术氛围浓厚。相同课题,不同教法,充分展示了执教者的理念、艺术以及教学效果。老师们真正领会了“教有法,无定法、无止境”!如今活动已经举办十五届,红旗中学等七所中学三十多位老师应邀登临我校讲台,每届都有十多所学校、近百位老师来校观摩。活动发挥了示范作用,形成了我校的品牌!
目前学生自主选课的条件尚不成熟。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正拓宽课程资源,准备在开放周期间举办菜单式系列讲座。请教师展示所长,让学生各取所喜,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2、打磨“适中高效”的校本作业
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定位不变——成绩难以提高、加重作业负担——分科评教 “学生理解”得分较低!前因后果,顺理成章。必须降低定位,减负增效。除关注课堂外,我们开始研究学生作业。我们先严控资料数量,但发现适合我校学生、高质量的资料很少。编写符合学情的校本作业,势在必行。经过努力,已经实现了高一、高二年级校本作业全覆盖,且每科仅一本,题量有控制,此举受到学生欢迎。我们准备集中时间,集中骨干教师,优化编写体例,分工逐题打磨,尝试分层作业,提升作业层次。
3、研究家庭教育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规范办学严禁补课、避免5+2≤0,必然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习惯越差,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高。东区的特殊性使许多家庭不能呼应甚至阻碍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提升家庭教育层次迫在眉睫。在“懂教育又重视教育、不懂教育也不重视教育、不懂教育但是重视教育”的三类家长中,调查发现我校家长后两类居多。因此我们定期举办德育论坛,研究家庭教育,举办家长系列讲座,宣传新课程,家长会安排老师进班对面辅导,建立飞信、家访等家校联系制度,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家庭教育层次得到明显提高。
学校还以绩效考核为契机,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教研常规管理。中层以上干部每周必须听课一节或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行政会上逐一汇报。
立足校情的教育教研,常规制度的刚性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
三、与时俱进
教研需要与时俱进,常“研”常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职业体验活动,丰富了新课程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寻找一个角度”、“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等“四个一”要求,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给我一次活动,还您诸多惊喜!”心理学认为,“某种意义上,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因为体验大于说教!
应用于实践是科研成果的必然归宿。2010年语文课题“以阅览室为平台,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原有基础上,我们拓宽了实践范围,有序开展读书比赛、好书共享、主题演讲、我荐名著、名人精神伴我行、读书节等一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活动中,英语组的“自主学习体系构建”(2011年获得省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课堂教学与高考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国家级、十中等校合作)等课题成果,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一轻三重”:思维能力训练轻,思想、记忆、作业负担重。 “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并不鲜见,但大部分学生已不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因为“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起一只蝴蝶,生命本质在于不顺从”。 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缺乏成就感,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果断决定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和实验活动,明确在关注课堂四大要素“学什么、怎么学、有问题怎么办、效果怎么样”的前提下,不设禁区,鼓励探索,追求“思维能力训练加重,思想、记忆、作业负担减轻”的“一重三轻”的理想学习状态。
这一活动得到老师们积极响应,高一、高二年级60%老师自愿报名参加实验。新年前学校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发放寒假自学资料,对实验活动做了周密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本学期已经进入探索阶段,实验课堂师生状态有明显改变,我们充满信心。
这几年在学生层次严重下降的背景下,我校找准切入点,依托教科研,求实创新,质量得到了逐步提升。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挖掘教科研潜力,以突破发展的瓶颈,追求学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为合肥十在2012年全市教研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