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0
作者:吴婉珍
点击:
——记十中、五中语文学科组课堂思政同课异构活动
2025年3月18日下午,合肥市第五中学教学开放周迎来语文专场重头戏。合肥十中韦瑞瑞老师和合肥五中龚倪格格老师以《烛之武退秦师》为课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凭借差异化设计理念与创新性课堂实践,生动诠释了文言文教学的多元路径,赢得观摩教师的高度赞誉。
一、龚倪格格老师的课堂:智慧赋能破难点 生活化教学显巧思
龚倪格格老师则另辟蹊径,以“礼”为轴心设计四大活动,依托智慧课堂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在“礼之言”环节,她创新采用“微信表情包解码”任务:学生齐读烛之武说辞后,为秦伯选择“微笑”“疑问”“惊讶”等表情符号标注心理变化。
在“礼之行”“礼之辩”环节,龚老师巧妙地将文言文学习与数字化工具结合,学生既在声声诵读中深化了对家国大义的理解,又在实时评论和投票中思考感知春秋“礼”文化的矛盾性。此外,龚老师援引经史典籍制成“文言句子卡片”,引导学生思考秦伯的行为、晋侯的决策的合“礼”性,从而引导学生对“礼”的概念展开深度的思辨。其课堂既有传统的注疏考据之严谨,又有现代技术的灵动赋能。
韦瑞瑞老师的课堂遵循学生本位,仅通过两个任务教学,便实现了师生从陌生到深度对话的跨越。课堂伊始,她以“乌克兰外交困境”的时事切入,引导学生将春秋时期郑国的处境与现代国际关系进行类比。韦老师以清晰的逻辑支架,带领学生从“围”“军”“缒”等文言实词中抽丝剥茧,将零散的战场形势分析与人物心理揣摩整合为系统的“礼利博弈”认知框架。
课堂的高潮出现在“谁为‘礼’扛大旗”的思辨环节。学生围绕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是否“守礼”展开辩论,韦老师适时引入《论语》《左传》名句卡片,引导学生从“礼,经国家,定社稷”等经典论述中寻找论据。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表示:“晋文公退避三舍看似守礼,实则是为政治利益服务的权谋。”这一观点引发热烈讨论。韦老师的课堂“既有文言字词的深耕细作,又有思维层级的螺旋上升”,更有主题彰显的诗歌创作。“暮年肝胆炽,青史武之名。”等师生创作的赞诗,使课堂真正实现了“从文本细读到文明之光”的升华。
两节课虽风格迥异,却共同指向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韦瑞瑞老师以“学生思辨”为抓手,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构;龚倪格格老师以“技术融合”为亮点,借生活化情境打通古今隔阂。前者如庖丁解牛般剖开“礼利之辨”的文化肌理,后者似春风化雨般润泽“文言共生”的学习体验。
合肥十中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王丽老师在评课环节强调:两位教师的异构实践,印证了文言文教学的双重使命——既要夯实语言根基,又要激活文化基因。韦老师的课堂彰显了深度思维的力量,龚老师的设计展现了现代转化的智慧,二者皆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典范。
合肥五中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晓梅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贴合当下时代,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韦老师课堂上的思辨性阅读与龚老师课堂上的沉浸式体验,恰似传统文化教育的两翼,共同托举起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后研讨环节中,不少青年教师表示:“原来文言文可以教得如此鲜活!‘学生本位’与‘智慧赋能’不仅是理念,更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同课异构的根基在于‘同课’,异构表现为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统一框架下的个性化创造。同课异构不是目的,而我们在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里看到了她们对教育的回答——让知识成为素养,让课堂照亮生命。”这场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对话,不仅让春秋辞令中的“礼”焕发现代生机,更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
撰稿:吴婉珍 一审:刘峤峤、姚远 二审:丁聪 三审:顾从容 统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