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9
作者:叶洋
点击:
——聚亭城话教研,满收获再出发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向,发挥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安徽教研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10月25日上午,第二期“行知·教学研究研讨会”在历史底蕴深厚的亭城——滁州召开。本次活动聚焦选择性必修2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通过课例展示与点评、专家报告、研讨交流等环节,共研单元教学视域下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活动由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安徽教研基地和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滁州市教育体育局承办。合肥市第十中学历史学科主任潘庆梅老师、高二历史教研组长叶洋老师前往学习交流。
25日上午8:45,在简短又不失隆重的活动开幕式之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百慧从教科书编写者的视角,向大家讲述了如何理解和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基于课程标准和选择性必修2课程整体定位,姚教授收集和阅读了大量交通类著作,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经由搭建框架、取舍内容、参考意见、更新数据等过程,不断改进教科书。这充分体现了姚教授治学严谨、虚怀若谷的学者形象,令人钦佩。同时这也启示一线教师,面对内容丰富、视角多样的统编版教科书,必须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转变教学观念,尤其是教材观。
随后,滁州中学历史学科主任、滁州市历史兼职教研员张凌燕老师就“交通与社会变迁”进行单元教学述引。张老师及其团队将该单元的主题确立为“交通·沟通·融通”,构建了完整的单元教学框架和课时教学环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计划用两个课时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第一课时梳理交通在古代、近现代的发展史,在第二课时探究交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交通与社会变迁的联系。
25日下午,滁州中学程晶老师和全椒八中李秀老师分别就两个课时先后进行课例展示。程老师以三个学习任务驱动教学:一、陆路交通的时代迭变;二、水路交通的沧桑巨变;三、空路交通的风云际会,在引导学生梳理交通发展史的同时,穿插讲述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特点、现代陆路交通的新特点、刺激全球航路加快发展的因素、航空交通方式的特点等问题。李老师同样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滁州发展的交通密码;二、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三、社会生活的多维影响,引导学生从滁州出发领略全球交通的发展,去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家治理、城市格局的影响。
两位老师述教之后,滁州市中学历史教研员曹志文老师述研,展现了滁州教师团队积极筹备的过程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合肥十中潘庆梅老师对课例展示做出点评:这两节课对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做了深刻诠释和实践。程晶老师以三个学习任务为驱动,巧妙地将陆路、水路、空路交通的发展史融入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对交通的历史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更通过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和现代陆路交通的新特点等细节,展现了交通变迁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这种以大概念统领、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李秀老师则以滁州为起点,将地方史与全球交通发展相结合,通过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刻理解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家治理、城市格局的影响。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知力和现实关联性,这是新课程新课标中强调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两位老师的教学都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以及历史思维的培养。
接着,江苏省溧水高中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李代贵作了题为“人·行·道——从交通变革看社会变迁”的报告,兼评上午的单元述引和下午的课例展示。李老师指出历史课堂要具有学科特色、人文厚度,对李秀老师在单元总结时将交通视为“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追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旁征博引的同时,他对高中历史教学阐发了一些颇具见地的个人观点,强调在知识为基、素养至上的时代,师生学会阅读、思考、表达的重要性。
在第二天上午,李老师通过主题为“读写之间——让教育思想沉淀与外溢的尝试”的讲座,进一步阐述了他对阅读、思考、写作的看法。他认为,阅读可以让人在这喧嚣与纷繁的世界做到心绪沉淀,行走能让人“放下已知的傲慢与未知的世界对话”,评课就是要“以质疑的立场和激赏的眼光与同行对话”,存在则是“以自身阅历与学科视角与学校和周遭对话”,最终回归到写作,尝试让教育思想得到沉淀和外溢,在快节奏的教学世界中放慢脚步,且读且思且成文。
对一线教师而言,写作论文并非易事。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历史教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王雅贞到现场作报告,就“如何将一节好课转化为一篇好论文”的话题为老师们答疑解惑。王主任引例说明一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历史味儿”,而实际教学惯性存在不少有损“历史味儿”的做法,如结论先行,无视史学的书写特征和证史的方法及过程。她倡导在史料教学中,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自己对史料进行研究,以有价值的史料支撑对历史问题的阐释。此外,她还建议教师在转化“好课”为“好文”时,需要明确文章主旨,确定研究方法和路径,聚焦问题解决,提炼可迁移的经验并验证、修改。
在活动最后的写作交流沙龙上,叶洋老师向专家求教在问题解决存在诸多共性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论文具有个性色彩和创新表达。王雅贞主任从研究生情、变换站位、问题提炼等方面做了解答。李代贵校提议一线教师撰写论文应当“小题大做”而非“大题小做”。安徽省历史教研员叶盛以“心动不如行动”的话语勉励与会老师们在会后,积极撰写论文,转化教学成果。
随着研讨会的圆满落幕,潘庆梅老师和叶洋老师均感收获颇丰,教学灵感和研究动力在迸发,回到校园后,必将所学分享给同组老师,争取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更多主体间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合肥十中历史教学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撰稿:叶洋 一审:潘庆梅 二审:贾秀云 伍旭清 三审:顾从容 稿件来源: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