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24
作者:郝汪霞
点击:
12月20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与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学术年会在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西山,共赴学术盛宴。合肥十中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王国文老师应邀出席本次学术年会,主持分会场研讨并作大会发言。
主持分会场研讨
本届学术年会设四个分会场,其中第四会场在景明楼二层牡丹亭,研讨主题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王国文老师主持该会场的前半场,评议人是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王胜柏。
“中国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高地,在红学和曹雪芹研究者向往的圣地‘北京曹雪芹西山故里’谈红论曹,交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王国文老师动情地开场,深情地感谢高校教授和红学研究人员对基础教育《红楼梦》整本阅读教学的学术支持和理论引导,以此开启第四分会场的学术研讨。
《红楼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大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小到一堂《红楼梦》的课程如何设置、课后作业如何布置,参会专家各抒己见。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许维民、浙江平湖红学会会长金中、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教授马经义、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元伟、北京101中学名师韩璐、暨南大学语言诗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应利、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奎等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阐述进入国家课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主题发言
第四会场后半场的主持人是北京101中学名师韩璐,评议人是浙江平湖红学会会长金中。后半场的学术研讨,王国文老师以《让学生受到有〈红楼梦〉的教育》为题率先发言。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学科期待。王老师从理想课程和实际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有冲突说起,指出“让青少年学生受到有《红楼梦》的教育”是既成事实,更是需要在新课程下创新性推进的命题。王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无论现实的教学实践环境如何,我们首先要有基本的专业共识,即必须依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阅读《红楼梦》隶属于必修课程中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修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更隶属于三类课程共同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阅读《红楼梦》,是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在中小学语文课程层面的体现。
王老师指出,这轮课程改革是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出现了不少新概念,让一些人不适应。其实,概念的更新不是词语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更多体现育人方式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更指向语文学习的方式,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旨在用读整本书改变被动、僵化、碎片化的接受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系统建构。王老师特别强调,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部署,总的政策逻辑就是:以育人方式变革提高育人质量,通过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题讲座中,王老师还展示了“青春担当:大观园的“班干天团””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设计。
专家点评
在分会场评议环节,浙江平湖中学红学会会长、浙派名师金中点评中指出,合肥十中王国文老师《让青少年学生受到有〈红楼梦〉的教育》的发言,有三个说法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站在“高中语文课程层面”来认识《红楼梦》的价值,这个层面上的整本书阅读有其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将《红楼梦》当作“经典教育”的范本,即文化传承的功能;三是整本书阅读可以转变育人的方式,即提倡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王老师在交流中还提到一些令人启发的观点,如“整本书阅读不是做题,而是做事”“整本书阅读是课程的育人方式”等,这些观点更新了我们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认识。
大会总结环节,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俞晓红评价道,合肥十中王国文老师强调突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性,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体悟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开放性的多重关系中彼此理解、相互包容,融入共同生活,实现从书本到生活的跨越。
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与会嘉宾围绕曹雪芹人文思想、《红楼梦》与物质文化、数字时代的曹雪芹《红楼梦》文化传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曹雪芹西山故里”建设研究五个议题展开探讨。主办方表示,2024年,恰逢曹雪芹纪念馆建馆40周年。此次学术年会的召开,既是对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来的曹学、红学学术成果的梳理与回顾,也是对数字时代进一步开展曹红学研究的探索与展望。学者们对于曹雪芹与《红楼梦》中体现的时代性、人文性与思想性成果的挖掘,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亦有启示意义。
撰稿:郝汪霞 一审:姚露阳 二审:丁聪 三审:顾从容 稿件来源: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