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05
作者:谢晗
点击:
——高一物理组开展创新教研活动
2025年3月4日下午,合肥十中高一物理组以“聚焦核心素养,深耕科学思维”为主题,开展了张为建老师《万有引力定律》公开示范课活动。整堂课以“四站科学探索之旅”为脉络,通过沉浸式问题链设计和实践探究,带领学生重走科学巨匠的发现之路,展现了物理学科逻辑之美与科学精神的传承。
第一站:开普勒的星空图景——从数据到猜想
课堂以“行星为何绕日运动”为起点,张为建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数学表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启发学生从椭圆轨道面积定律中发现行星运动速度变化规律,进而思考“行星与太阳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作用力”。当学生通过公式推导得出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初步结论时,张老师适时引入牛顿手稿中的原始猜想手稿图片,将课堂瞬间拉回17世纪的科学现场。
第二站:牛顿的思维飞跃——从猜想到公式
在第二环节中,张老师化身“科学导游”,通过情景化讲述还原牛顿突破性思维的三大跨越:从行星与太阳的引力推广到任意物体间作用的大胆假设;运用几何法与微积分思想对月球轨道进行双重验证;创造性提出“苹果-月球”加速度比值验证法。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学生现场利用地月距离、月球公转周期等数据,亲手计算出苹果加速度与月球加速度的1/3600比值,当计算结果与理论预测完美吻合时,课堂响起自发掌声。
第三站:定律的普适性追问——从特殊到普遍
“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物体?”随着张老师的追问,课堂进入深度思辨环节。通过分析行星间引力、地面物体重力等不同情境,学生自主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特征。张老师特别设置“如果引力”质量立方成正比会怎样的逆向思考题,引导学生在公式变形推演中深刻理解物理规律的简洁性与自洽性。
第四站:卡文迪许的终极验证——从理论到实证
在课堂高潮部分,张老师通过动态模拟演示19世纪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重点剖析“光斑放大法”中蕴含的微小量测量智慧。当学生看到实验测得G值与现代数值仅有0.6%误差时,纷纷感叹实验设计的精妙。课堂以“从第谷观测到引力波探测”的百年科学史画卷收尾,凸显人类对万有引力认知的不断深化。
教研评课议课:思维进阶与素养落地的典范
在随后的教研讨论中,物理组教师高度评价本节课的创新设计:
逻辑建构:以“观察-猜想-验证-推广”再现科学发现全流程,问题链设计暗合学生认知规律;
史料育人:精选牛顿手稿、卡文迪许实验装置等18处历史素材,让科学精神可视化;
实践创新:独创“苹果-月球”比值计算环节,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量化验证;
思政融合:通过展现几代科学家接力探索,自然渗透“科学无国界,探索无止境”的价值引领。
高一物理教研组长黄明静老师总结指出:“这堂课成功打破了定律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的窠臼,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认知逻辑的三重统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物理组将继续深化教研,让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生根。”
撰稿:谢晗 一审:黄明静 二审:贾秀云 伍旭清 三审:顾从容 稿件来源:物理教研组 教科所